本文来自科创见闻(微信ID:kcjianwen),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

作者 | 宋家婷   编辑 | 安心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句话用在陈云霁、陈天石兄弟身上再合适不过。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国家队”代表寒武纪,即是二人共同创立的公司。

在人工智能大潮席卷下,催生了为数不少的独角兽企业。2018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战略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在新晋62家独角兽企业中,寒武纪以及它多位知名友商们均位列其中。

“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是大多数人工智能公司的终极梦想。而与其它友商有些不同的是,背靠中科院的寒武纪是“国家队”代表,“为AI装上中国芯”是它的宏图大略,同时寒武纪也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拥有终端AI处理器IP和云端高性能AI芯片两条产品线。

寒武纪正式成立于2016年,而实际上它始于2008年中科院计算机所成立的10人计算研究团队,当时他们主要从事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令其声名鹊起的除了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知名股东,还有它的创始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陈云霁、陈天石兄弟。

兄弟联手创业不奇怪,难得的是兄弟二人都出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这是中国“神童”云集的最高学府,百度创始人马东敏、百度总裁张亚勤皆毕业于此。

陈氏兄弟是江西南昌人,父亲是电力工程师,母亲是历史老师。

陈云霁于1983年出生,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2年考入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并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块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25岁时,陈云霁已经成为8核龙芯3号的主架构师。33岁时,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陈天石比哥哥小两岁,同样,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这样的学历背景可谓少年天才。有所不同的是,博士期间,陈云霁的研究方向是芯片,陈天石主要是做人工智能。

“芯片加算法,就正好诞生了‘寒武纪’的人工智能芯片。”陈云霁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解释兄弟二人创业的由来。

寒武纪的名字则来自于地质学中的“寒武纪”时代。在陈云霁兄弟看来,大约6亿年前的这个时代,正是大量无脊椎动物爆发式出现的阶段,现在人工智能也将迎来大爆发的时代。

2016年3月,拥有近十年人工智能基础学术研究的寒武纪团队正式出道,并很快展现出厚积薄发之势。继2015年推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后,寒武纪于2016年推出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1A”,旋即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此后一年,集成寒武纪1A处理器的世界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华为麒麟970正式发布,并在华为Mate10手机中投入大规模商用。至此,陈氏兄弟和寒武纪正式走到镁光灯下。

2018年5月,寒武纪在上海发布首款云端智能芯片MLU100及相应的板卡产品,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颇为自豪地说,MLU100芯片的推出是寒武纪发展历程上全新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寒武纪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

在中科院的背书下,寒武纪的融资过程堪称顺利。2016年成立后5个月,寒武纪即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科大讯飞、苏州工业园区古生代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涌铧投资。

寒武纪股权关系(图片来源:企查查)

此后,“国家队”投资方相继入局。其中包括,2017年4月来自中科院的1000万元人民币Pre-A轮投资,以及同年国投创业领投,阿里巴巴创投、联想创投、国科投资、中科图灵、元禾原点、涌铧投资跟投的A轮1亿美元。

2018年,寒武纪又完成了A+轮、B轮以及招商局中国基金的4000万元战略投资,其中,2018年6月B轮融资额达4亿美元,除了中信证券、金石投资、TCL资本等新晋股东,国投创业、元禾原点、国科投资、阿里巴巴、联想创投以及中科图灵等都是前几轮的老股东。

估值随之水涨船高。2017年8月,寒武纪A轮融资时估值为10亿美元,8个月后A+轮融资时估值已经翻了一倍达到20亿美元,B轮融资时估值又升至25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下行、创投圈风声鹤唳的2018年,其估值逆风上涨。

“从2009年开始,我们先后做了两件事,一是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设计通用处理器,二是设计人工智能的专用处理器。”陈天石在接受采访时总结道。

据了解,目前寒武纪终端处理器IP产品已衍生出1A、1H等多个型号。陈天石在A轮融资时曾透露,此轮融资将用于推动寒武纪系列处理器在终端和云端的产品化和市场化,促进各类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云端智能处理解决方案。

陈云霁则表示,公司未来要实现的是,让人工智能芯片计算效率提高一万倍,功耗降低一万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口上一路狂飙之后,大多数人工智能公司开始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公开报道曾援引数据显示,目前90%以上的AI企业依然处在亏损阶段,多数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两亿。

有着“国家队”背书的寒武纪,是否有同样的难题呢?

此前陈天石曾介绍,寒武纪的商业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终端,二是云端。终端产品即手机、智能眼镜、手环等,需要芯片去识别图像、影音和文字。在云端,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等已经是寒武纪的客户。

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也为寒武纪带来丰厚回报。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华为麒麟970、麒麟980分别使用了寒武纪的1A处理器和1H处理器,并搭载在华为Mate10和Mate 20系列中,前者全球出货量累计达1000万台,后者全球销量也已超过750万台。这意味着,借助华为快车道,寒武纪AI芯片开始走向全球。

集成寒武纪处理器的华为麒麟芯片(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不过2018年10月,华为在全连接大会上发布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和算力超群的昇腾910、昇腾310两款AI芯片。此前,华为的AI架构“达芬奇” (Da Vinci)传闻已久。

这一度给华为供应商——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引来不少议论——一直致力于提供终端AI处理器IP和云端智能芯片的寒武纪,与华为发布的AI战略想要瞄准的市场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此前,寒武纪此前也为华为麒麟970芯片提供NPU(神经网络单元)当中的AI核心架构,与华为是合作关系。

外界猜测,力推AI战略的华为今后与寒武纪的关系是否会从合作变为竞争对手?

随后,陈天石对媒体回应称,“这件事(达芬奇架构)在意料之中”,他说,“如果华为这样的有能力、有平台的巨头都不打算自研AI芯片,只能说明AI芯片还不够重要。”

但陈天石否认寒武纪与华为的竞争关系。他提到,华为发布的峰值性能16T的昇腾310和寒武纪2018年5月发布的128T峰值的MLU100没有竞争,因为两者场景不同——前者主要是边缘端,而后者是云端,峰值性能也不同。

此外,相较于英特尔、英伟达等通用芯片商,寒武纪走的是专业芯片路线,这被视为或将限制其商业化广度。

对此,陈云霁用“瑞士军刀”和“菜刀”类比通用芯片和专业芯片的区别。他认为,普通的处理器就好比“瑞士军刀”,虽然通用但不专业,容易造成浪费。做菜的时候还是菜刀得心应手,专业的深度学习处理器无疑就是这把更高效、更快捷的“菜刀”。

不过,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到更广泛的使用场景,“菜刀”是否还够用呢?

此外,为了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战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以及上文提及的华为等通讯设备商,都在成立芯片公司或研发自身的芯片,这或许也意味着,昔日的合作伙伴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短兵相接的直接对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